印刷电路板(PCB)是电子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,其制造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,以下为您详细介绍。
- 原理图设计:这是 PCB 制造的起始点。工程师根据电子产品的功能需求,设计电路原理图,确定各个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。这个过程就像是绘制建筑的蓝图,明确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连接方式,例如确定电源如何为各个芯片和元件供电,信号如何在不同元件之间传输等。
- PCB 布局布线:在原理图完成后,进行 PCB 的布局布线设计。根据元件的封装形式、尺寸大小以及电气性能要求,将元件合理地放置在 PCB 板上,并规划出线路的走向。要考虑到信号完整性,如高速信号要尽量短且避免交叉,以减少信号干扰;还要考虑到电源的分布,保证各部分供电稳定;对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,尽量分开布局,防止相互干扰。同时,设计好 PCB 的层数、过孔位置等,最后生成 Gerber 文件和钻孔文件等用于生产的资料。
- 开料:根据设计好的 PCB 尺寸,从大片的覆铜板上切割出合适的基板材料。覆铜板是由绝缘基板和两面的铜箔组成,绝缘基板通常有 FR - 4(环氧玻璃纤维布板)等多种类型。开料过程要保证基板的尺寸精度,这是后续工艺顺利进行的基础。
- 钻孔:对于多层 PCB 或者需要插件元件的 PCB,需要在基板上钻出各种不同直径的孔。这些孔包括用于安装元件的插件孔、用于连接不同层之间线路的过孔等。钻孔的精度要求很高,位置和孔径的偏差会影响后续元件的安装和电路的连通性。
- 化学沉铜:钻孔后的孔壁是绝缘的,化学沉铜工艺是在孔壁上沉积一层薄铜,使得孔壁具有导电性,为后续的电镀铜做准备,确保不同层之间能够通过过孔实现电气连接。
- 贴膜:在基板表面贴上感光膜,感光膜在曝光后会发生化学变化。它可以是干膜,通过热压贴附在基板上;也可以是湿膜,通过涂布的方式覆盖在基板表面。
- 曝光:将带有电路图案的菲林(底片)与贴好膜的基板紧密贴合,然后通过紫外线曝光。菲林上透明部分的光线透过照射到感光膜上,使对应的感光膜部分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,而菲林上黑色遮光部分对应的感光膜则未固化。
- 显影:利用显影液去除未固化的感光膜,露出下面的铜箔。此时,基板上就呈现出了电路图案的雏形。
- 蚀刻:使用蚀刻液(如酸性氯化铜溶液等)将没有被感光膜保护的铜箔腐蚀掉,只留下与电路设计一致的铜线路。蚀刻后,经过清洗去除残留的蚀刻液和感光膜,得到带有线路的 PCB 板。
- 表面处理工艺选择: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有喷锡、沉金、OSP(有机可焊性保护剂)等。喷锡可以提供良好的可焊性,在焊接元件时更容易形成可靠的焊点;沉金则适用于对焊接可靠性和外观要求较高的场合,如手机主板等;OSP 是一种环保的表面处理方式,成本相对较低,能在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,防止铜氧化。
- 实施表面处理:根据选择的工艺,对蚀刻后的 PCB 板进行相应的处理,确保线路表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抗氧化性,为后续元件的焊接做好准备。
- 外观检查:通过人工或自动光学检测(AOI)设备对 PCB 的外观进行检查,查看线路是否完整、有无短路或断路现象、孔壁质量是否合格、表面处理是否均匀等。AOI 设备利用光学原理,通过摄像头拍摄 PCB 图像,并与标准图像进行对比分析,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大部分外观缺陷。
- 电气性能测试: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对 PCB 的电气性能进行测试,包括测量线路的导通性、绝缘电阻、电容值等参数,确保 PCB 符合设计要求。对于一些复杂的 PCB,可能还需要进行功能测试,模拟实际工作环境,检查 PCB 是否能正常实现其设计功能。
经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制造流程,一块符合设计要求的 PCB 板就制造完成,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—— 元件组装。